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,涌现出无数忠臣贤臣,他们或智勇双全,或刚正不阿,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像伍子胥、屈原、狄仁杰、诸葛亮、方孝儒、张良、商鞅、魏征、张居正、于谦、寇准、文天祥、王安石、刘伯温、纪晓岚等人配资平台app下载,皆是后人耳熟能详的人物。但若要说到最为耿直、最敢于直面权贵、最能严格执法,同时又在百姓心目中享有最高声誉的清官,那就寥寥无几了。在人们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中,能够并肩而立的,唯有两人——包拯与海瑞。
一、包拯——铁面无私的“包青天”
在历史上,被百姓亲切称为“青天”的,只有北宋的包拯与明代的海瑞。两人一个是“包青天”,一个是“海青天”,名声之大,几乎家喻户晓。数百年来,他们的事迹被改编为各种小说、戏曲、评书乃至影视剧,深入人心。提起“青天大老爷”,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包拯那张乌黑如炭、正气凛然的面庞,继而才想到海瑞那种苛刻到近乎变态的清廉作风。
展开剩余77%包拯之所以被神化,最核心的原因是他断案如神,铁面无私,真正做到了“只认律法,不认人情”。在他眼中,除了皇帝与国家律令,没有任何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。传说中,他手持御赐的龙头铡、虎头铡与狗头铡,威震四方,驸马犯法也照铡不误。正因如此,他的声望在百姓间极高,被视作天上奎星下凡,专为人间伸张正义。民间更有顺口溜流传:“开封有个包青天,铁面无私辩忠奸。江湖好汉来相助,王朝马汉在身边。”这几句寥寥道尽他在民间的神圣地位。
历史上的包拯,生于庐州(今合肥),科举及第后仕途稳步上升,历任监察御史、户部判官、各地转运使等职,敢于上疏弹劾权贵,甚至曾当面训斥宋仁宗。他后来官至开封府尹、御史中丞、枢密副使,嘉祐六年因病去世,朝廷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孝肃”,因此又称“包孝肃”。民间传说赋予他更多神秘色彩,称其上通天庭,下达地府,因而能够无所不知、无案不破。无论传说真假,几百年来,包拯始终是“正义化身”的代名词。
二、海瑞——“刚峰”海青天
海瑞是明代著名清官,祖籍海南琼山(今海口市),字汝贤,号“刚峰”。他历经明正德、嘉靖、隆庆与万历四朝,始终秉持廉洁自守的作风,被百姓称为“海青天”。与包拯不同的是,海瑞仕途并不算顺利,他终生未中进士,以举人身份入仕,先后担任过教谕、知县、户部主事、右佥都御史、南京吏部右侍郎等职。虽然官位不算显赫,但他以耿直闻名,留下了极具争议的形象。
海瑞生活极度清苦,常年穿粗布衣,饮食简单到青菜豆腐为常态。他母亲生日时,他罕见地让人买二斤猪肉,竟引得百姓惊讶不已,因为这几乎是海瑞唯一一次“奢侈”。在仕途上,他从不趋炎附势,敢于直言上官,甚至当众鞭打权臣胡宗宪的儿子,对权贵冷眼相对。对待恩师徐阶,他也丝毫不给情面。然而,海瑞的极端正直也带来了严重问题。他行事过于刻板,凡事不留余地,甚至到了苛刻不近人情的地步。
他的家事最能体现这种极端。他的妻子因晚还债一天,便被他依律打板;五岁的女儿因接受仆人赠饼而被他怒骂“不守妇道”,最终绝食而亡。这些行为让人震惊,也显示出他迂腐冷酷的一面。他断案时常常偏袒贫民,不求事实查明,而是凭主观倾向判案,结果使地痞流氓借机讹诈富户,社会影响恶劣。更严重的是,他在人际交往上几乎完全失败,官场同僚对他敬而远之,甚至有人与他决裂后愤恨地说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!”
因此,海瑞虽被百姓赞颂,却难获同僚支持。李贽评价他“万年青草,可傲霜雪,却不可为栋梁”。他既可被视作大明朝的一股清流,也可能被看作顽固不化的“泥石流”。历史学家多认为,他的清廉固然值得尊敬,但由于性格过于极端,缺乏政治手腕,终究难以成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。
三、比较与评价
总的来说,包拯与海瑞虽然都被尊称为“青天”,但在百姓心目中,包拯更具神话色彩,是敢断奇案、铁面无私的化身。而海瑞则是以清苦自守、刚直不阿闻名,却因极端迂腐而颇受争议。即便在现代,评价也多有分歧。毛泽东曾经提到,明代一些反对宦官的人物“讲真话却不讲策略”,最终自取灭亡。即使他也承认,若真出了一个海瑞,恐怕自己也未必能受得了。
由此可见,包拯是民间心目中最典型的“清官青天”,而海瑞则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历史人物。他的一生诠释了廉洁,但也暴露了迂腐与冷酷,成为后世津津乐道又颇具争议的“青天”典范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